:D ...

《史记》中的生死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自人类有意识以来,死亡一直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因其超体验的实质,造成了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也成了所有恐惧的终极指向。任何生命都只有一次,所以贪生怕死也自然成了人的本能与本性。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明知必死的前提下,人类怀着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强烈地追求永生,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从古至今都不曾停歇。因为理智知道永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于是自然就衍生出了不朽的理念。古人对不朽有三个衡量标准,即“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并很有把握地认为,只要做到了其中之一,就可以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是在变化莫测,无迹可寻的命运轨道上,这样的标准显然不能放之四海皆准,因着突如其来的命运降临,历史不断演绎出了一幕幕生死抉择的画面。是择生还是择死?这一难住了哈姆雷特的选择题也常常就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而这一难题也由于不朽标准的存在,就使得无论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都不能单纯地用勇敢或怯懦来划定。面对生死抉择,人们常常认为死能明志,生却践志。但是成败与否更不能单凭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以,当这样的选择出现在司马迁面前时,他经过深思熟虑和无数次的自我思想抗争之后艰难的选择了比死还痛苦的生,并且最终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生死观念。这一观念不仅为后人树立起生命的价值尺度,同时也贯穿着整部《史记》的创作过程的始终。 择生还是择死。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从鸿篇巨制的《史记》和激切感人的《报任安书》中感受到司马迁在这个选择上的煎熬。择生意味着肉体的痛苦,人格的侮辱,灵魂的漂泊。而此时的择死似乎看起来更加容易些,但一了白了地逃避之后,也就永远丧失了永垂不朽的机会,成为了“轻于鸿毛”的死。此间的孰轻孰重不仅一次又一次的拷问着司马迁饱受重创的心灵,与此同时,也无时无刻地向后人发出深刻的疑问。但最终庆幸的是,司马迁还是选择了艰难地生,中华民族因此才得以增添一部可以引以为自豪的历史文学杰作,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也因此有了大致可以确认的轮廓。我们可以认为,经此一役,司马迁已经完全经受住了生与死轮回的考验。因此他的生死观不仅是灵与肉的不断碰撞的结晶,也是维护人格尊严与追求永恒不朽的伟大结晶。 (一) 择生:摧刚为柔,忍辱求生 儒家提倡“士可杀不可辱”,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中提到“故君子生以辱,不如死以荣”,汉代士大夫崇尚“死节”,他们都强调了生命的尊严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但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却清楚地看到他极力宣扬的是这种忍辱求生的生死观念,一方面,司马迁认为生存价值要远大于死亡价值,把不朽看成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他更加注重的是人的生存的最大价值;另一方面,他大胆质疑和批判了传统的“死节”、“死仁”、“死义”的价值观。而这一部分也是他生死观中最精彩的章节。 司马迁继承了父亲司马谈的遗志,立志实现父亲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可正当司马迁潜心创作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并因此获罪。在天汉三年下“蚕室”,受“腐刑”。这是对他肉体和人格极大的摧残和侮辱。他自己甚至痛心疾首地慨叹道:“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司马迁本是一位慷慨的志士,自尊自信自重,内心充满了强烈的荣辱感,于是在这样万劫不复的折磨中他想到了死,但又考虑到著述还没有完成,不应轻于一死。而后他终于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的相似遭遇中看到自己的出路,于是“就极刑而无愠色”,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作的宏愿。所以说司马迁自身就是忍辱以求生最好的践行者。面对生死抉择,司马迁没有选择自杀以死节,西汉的士大夫大多崇尚死节,即大臣获罪在下狱之前就自杀了断,以此来保持人格的尊严和生命道德的完整独立。当时司马迁自请宫刑以减死一等,宫刑是奇耻大辱,受宫刑的人违背的不仅仅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不可损伤”的忠孝之义,更残酷的是要面对自我精神上的缺失与痛苦,尊严受到践踏,人格受到侮辱。这样的忍辱求生就违背了传统的道德约束的要求,“士可杀不可辱”当代的作家陈村曾说道: 在我眼里,一个生命的尊严远远高于一橱最珍贵的书籍。书毕竟只是书。我要完整的司马迁,宁可没有《史记》 但是,司马迁有他忍辱求生的理由,他不仅是要完成《史记》以实现父亲著述历史的理想,更重要的是他在著书立说的同时也是在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他顽强不屈的自由意识和奋发图强的创造精神都是支撑余生的坚定理由,司马迁著述《史记》不仅仅是将他个人的文采流传于后世,继承父亲家族的事业,他更看重的是一种深切的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他要用自己的力量著述历史,让后人以史为鉴。他心中的这种传承历史的理性精神让司马迁的人生愈发完整和伟大起来。著名评论家黄子平曾这样说道: 然而在这里依然很难得出答案,难道司马迁生命的尊严不正高扬在他得,《史记》里么?难道作家不正以自毁的方式肯定了生命意志的自由么?难道没有《史记》的司马迁还会是完整的么? 司马迁在屈辱和痛苦的困境中展现出来的理性精神,在面对生死关头时的艰难抉择,他选择完成《史记》以流传后世,从中体现出生命选择的自由意识。他自己十分清楚下狱、宫刑可能带给他的耻辱,但《史记》草创未就,绝不能轻易赴死。《报任少卿书》中说: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既然选择艰难而生,就要经受住巨大痛苦的折磨,因为这样的向死而生同样是为了完成不朽的伟业,同样是为了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他的屈辱负垢、坚忍不拔,也正是以这种价值观为出发点的生死观的表现。 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伍子胥列传》中塑造的极具复仇精神的伍子胥形象同样也是忍辱求生最鲜明的例子。以他的人生经历为例,楚平王因为听信了费无忌的谗言下令诛杀伍子胥一家,囚禁了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之后,并以此来要挟伍子胥和他的兄弟伍尚,如果不奉命前来,就将父亲处死。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伍子胥镇定谨慎地分析当下的形势“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至则父子俱死,何益父子也?往而令仇不得报人耳。不如奔他国,借力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他深知应父之召必然赴死,与其这样无意义的死,不如辗转他国,积存实力,将来为父报仇。在历经昭关受窘,饱受命运摧残甚至沿街乞讨时,伍子胥都未曾片刻失掉郢都复仇的心志,他一心想到的就是为父报仇,即使现在受再大的委屈和折磨都是值得的,倘若当初像哥哥伍尚一样陪父就死,那样的死就是“轻于鸿毛”的无价值的死,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 道乞食, 志岂须臾忘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司马迁直接肯定了他的这种求生方式,在司马迁眼里,伍子胥无疑是一位有大智慧的大英雄。而他更是用欣赏的语气高度赞扬了这种生死抉择,事实上,司马迁同样也是在借伍子胥的故事来一吐胸中压抑已久的不快,他将自己受极刑又不得不忍辱求生的苦闷心情在别人的故事中吐露得酣畅淋漓。这是一种不自觉的情感投射,更是司马迁自我价值观的直观体现。 忍辱求生者首先要知耻、知辱。“知耻近乎勇”、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这也是司马迁完整的理想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司马迁认为,忍辱求生者必须要清楚自己所遭受的屈辱程度的大小,不要因一时之气,为小耻小辱而舍弃生命。《张耳陈余列传》中记载到,陈余因被小吏侮辱,便要和小吏拼命。张耳训斥他说“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这里他指出,这样的小耻小辱是不值得用性命来作赌注的。而在《淮阴侯列传》中赞扬了韩信甘受胯下之辱,《留侯世家》中的张良同样也能忍辱为老人进履,才得到了《太公兵法》。同样是受到屈辱,要理智的辨清所受的屈辱值不值得,不能为小辱舍弃生命,更不能毫无价值的苟且偷生。 在《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司马迁将汉初名臣季布和栾布作合传,其立意恰恰在于季布栾布一重其死,一不重其死,也就是说,司马迁通过记载季布栾布如何对待死亡的态度上表达了他自己独特的生死观。和伍子胥一样,《季布栾布列传》中的季布同样也是位摧刚为柔,忍辱求生的英雄人物。楚汉争霸时,作为项羽手下的将领,多次困住了汉王,屡立奇功,项羽败亡后,汉高祖下令缉捕季布,季布躲到濮阳周氏家里,几经辗转,最后竟与家僮数十人一起卖给鲁朱家为奴。可以想像,季布是一个何等刚毅的勇士。想当年,项羽英雄盖世,而季布在项羽麾下居然能以勇闻名,而且数有攻战之功,可谓是叱咤风云的大英雄。卖身为奴,对他这样的人来说当是一种奇耻大辱,但他没有轻易地选择去死,而是忍辱求生,最后折樊哙、谏文帝终于成了一代名将。司马迁歌颂了这种摧刚为柔的气节,不禁慨叹道:“以项羽之气,而季布以勇显于诸侯,身屦军搴旗者数也,可谓壮士。然至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贤者诚重其死,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他同样对季布表达了自己最高的赞誉。在择生与择死的选择上,季布衡量客观形势,并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他清楚地知道行走于世,必须要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这里,季布可谓是“勇者”,更可谓善“处死”。相比之下,淮南王刘长为人刚直,骄纵不法,被文帝发配到蜀郡。他就不能够忍辱,说道:“谁说我是一个勇敢的人?人生一世间,怎么能够如此愁闷不安?”于是他选择了绝食而死。可见,淮南王虽刚正,但还不能摧刚为柔,也就算不得勇者。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于生死的选择都是痛苦而又艰难的。选择死,固然可以成就孝名。人活一世,有许多东西值得留恋,有太多的义务和责任需要承担,选择了生虽然可以保全性命,但忍受屈辱又是十分艰难的过程。首先,忍辱求生在开始就要背负着不忠不孝的罪名,为刚直正义的人所不齿。其次,忍辱求生不是苟且偷生,而是立志发奋,通过复仇来为亲人雪恨,通过建功立业来洗刷自己的耻辱。在这个过程当中,求生者往往历经常人所不能想象的折磨与痛苦,可谓生不如死。 忍辱求生者都要在生不如死的艰难困厄的境遇里奋发崛起,或著书立说,或报仇雪恨,或建功立业,以上皆实现了人生的不朽。在面对生死抉择的艰难困境中,他们都选择了忍辱求生,从中可见,这是一种对于生命选择的理性的反思精神,更是一种人生的自由意识,而不是一味地盲从“死节”道德约束,是对不幸命运的抗争,是对生命真谛顽强的追求的坚强意志。 (二)择死:舍生取义,死得其所 司马迁关于死亡之思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倘若选择死,就要“重于泰山”的死,在自我牺牲中实现人生最伟大的价值。司马迁赞成的并不是毫无原则的偷生苟活,他十分赞赏推崇的是重义轻生的牺牲精神。 同样是《季布栾布列传》,其中的栾布和季布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更看重死的价值。在本篇中,栾布哭彭越一事正足以显示司马迁在这方面的态度。汉高祖以谋反罪名杀彭越,又明诏禁止收尸。栾布作为彭越的故友和下属,置死地而不顾,“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充分表现了他在生死关头义不容辱的精神。就像赞语中所言,栾布深知自己的大义所在,所以毫不吝惜生命,他的这种行为可以比得上古代的烈士。 如果选择了死亡,就要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使自己燃烧的更为炽烈,以求得最大的死亡价值。生理的生命消失了,但精神生命却将永垂不朽,这种价值是在走向死亡的短暂瞬间展现出来的,因此也是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最后的展示。《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在他前半生几乎鲜有耳闻,而他的人生价值主要就表现在他视死如归的走向死亡的短暂过程中。“易水送别”、“秦廷喋血”不仅赞扬了荆轲为知己者死的英勇大义,而且可以看到他在反秦斗争中宁死不屈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死亡的崇高价值成就了荆轲,使他名垂青史,“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陶渊明《咏荆轲》)在生死抉择的关头上,秦舞阳怯懦却也终不免一死,两人的对比更显出荆轲的宁死不屈的高尚人格。 践行着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念的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就是为我们所熟知的屈原。对于屈原,司马迁先写他的才能之高。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进谗言使怀王疏远屈原。屈原被贬之后,而后又极力表现他忠君爱国的一腔热血和满怀赤诚,“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但屈原最终也没能使怀王觉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兰,惨遭放逐。屈原被放逐之后,司马迁着重写了他的牺牲。上不能为国尽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垄亩,归隐田园,“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难得的孤独,唯有坚强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所以屈原才表示:“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于是,屈原怀抱沙石,沉江而死,实现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离骚》)的诺言,其正直刚烈堪称千古之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司马迁对于屈原的以死直谏,视社稷人民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精神的由衷敬佩。他用牺牲来践行了对于君主的忠贞和国家的担忧,忧国忧民的屈原不仅是司马迁眼里的英雄,更是名垂青史的慷慨悲歌的壮士。 总之,在面临生死抉择的困境时,倘若选择死,那么更应理性的思虑要如何赴死。不惧怕死而视死如归,诚然可贵,但更珍贵的是,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能够承受各种痛楚,最终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 司马迁的生死观或者主张慷慨赴死,或者主张忍辱求生,两种选择都是以人生核心的价值观为转移的,而这里的价值观同样又是以社会贡献的大小作为标准,即追求人生的不朽,因此司马迁的生死观就被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涵,从而展现出极其复杂的形式。 千古艰难唯一死,要么选择隐忍苟活,忍辱以成功名;要么选择壮烈慷慨的有意义的英勇赴死。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成就了两种迥然风景的人生。而这也正是司马迁独特生死观的最核心的内涵。 (三)择生与择死的对立统一 司马迁将对于生死的两种选择贯穿《史记》篇章的始终,使其内涵更加丰富而具有耐人寻味的哲理意味,择生与择死的两种选择并不相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涵,但究其本质,两者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择死并不是对择生的单纯否定,相反地,择生也不是对择死的刻意反驳,两种选择本质上是具有包容性的,都有着相同的思想内涵。择死者看重的是生命的高尚纯洁,而择生着更注重生命的最终价值,两种选择只是着眼点不同,但是却都是以人生价值作为共同的理想追求。珍惜生命并不意味着苟且偷生,而是在艰难的余生中时刻保持生命的自觉;慷慨赴死也并不意味着意气用事牺牲性命,《史记》中多数的仁人志士都是为了国家或者是为了理想才牺牲生命。人生的意义最终还是要实现自身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司马迁生死观的核心之所在。 然而,司马迁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择生与择死的具体标准,什么情况下就应该慷慨赴死或是忍辱求生,他是要求在面临生死抉择的关头,要理智的分析局势,同时考虑自身的客观条件。但遵循的唯一标准还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一标准要比儒家规定的限制人们的约束要合情合理得多,因此,时至今日,对于我们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为理想为宏愿择生忍辱以成功名的英雄,还是为道义为知己择死慷慨悲歌的壮士,他们都是值得尊敬的,在他们身上都充分体现出了生命的价值,他们的壮举值得后世称颂和流传。司马迁对于他们饱含激情的记述也鲜明地展现出了他自己的独特的生死观:以是否能够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为最基本的衡量标准。司马迁赞许英勇的择死者,但他更看重忍辱奋发的择生者。在当时独尊儒术的大社会背景下,他的生死观念具有哲理的思辨精神,更具有超前的进步意识,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他对于生死观的理解与阐释也是他“成一家之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文转载自: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5298808/

2025-02-05 周三 15:35:36 ·  阅读 1 分钟 ·  共 36 字 · 根叔

古今书海宝藏:书迷的阅读天堂,这几个网站值得珍藏!

喜欢读书的书友不能错过的几个书籍资源网站,古代的、近代的很多书籍资源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赶紧收藏起来吧。 请留意(找资源方法):下面的资源名就是公众号的回复关键词哦! 例如:公众号的对话界面回复“创世纪” 后即可获取资源链接. 中文书籍资源区 资源关键词列表 书阁 国家数字图书馆 东巴文创世纪 天一阁 书阁 为什么将书阁放在第一位呢?因为书格的一个口号就是:每个人都能自由地看到我们的文明。 这是一个免费且丰富的资源库,网站由读者的捐赠维持运营,虽然与维基书库不一样,但书籍、古字画等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共享的资源已经达到2TB存储空间。 書格(Shuge.org)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在线古籍图书馆。致力于开放式分享、介绍、推荐有价值的古籍善本,并鼓励将文化艺术作品数字化归档。分享内容限定为公共版权领域的书籍(参照标准 伯尔尼公约);我们最大限度地还原书籍品貌、内容;借此计划让大家自由、免费地欣赏到那些难以现世的书籍。让大家能从中感受到人类文明进程。 书格发布的书籍主要以高清彩色影像版本 PDF 格式,大部分书籍书籍单页宽度在 1400 像素以上,跨页宽度在 2400 像素以上。书籍刊行年代有从宋元珍本,明清善本到近代刊本。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收藏古籍15万部,其中善本古籍直接继承了南宋缉熙殿、元翰林国史院、明文渊阁、清内阁大库等皇家珍藏,以及明清以来许多私人藏书家的毕生所聚。宋元旧椠、明清精刻琳琅满目。通过全彩影像数字化和缩微胶卷转化影像方式建设,从2016年9月28日起陆续在线发布。 这里你可以找到非常多的历史资料,例如:可以找到民国的一些报纸资料,了解曾经那段历史的新闻信息。 当然,你还可以读到 古人对四书五经、名著的批注,与古人建立历史桥梁,共同“思考探讨”古籍。 东巴文创世纪 “创世记”的意思是“万物的起源;诞生”,创世记一词原是《旧约圣经》的第一卷书的天主教译名,这里提到的创世纪 实则为纳西族古代先民的经文记录。 简单快速了解几个关键信息: 纳西族:纳西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的一支,纳西族正式定名于1954年。历史上纳西族有过多种称谓。两汉、魏晋时称“么沙夷”,唐代到清代称为“么些”,近代被称为“么些”、“摩梭”及“么西”等(读音都是Mo-so)。 东巴文: 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主要是纳西族西部方言区宗教人员(东巴)用于书写宗教经书,即《东巴经》, 偶尔也用于书写宗教以外的其他文献 。它是世界上少数还在使用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是文字的“活化石”。 《创世纪》讲述了天地万物、神鬼及人类的形成和产生过程,体现了纳西族古代先民对世界的朴素认识,反映出原始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万物形成,产生人类以后,由于兄妹婚配,污秽天地,继而洪水滔天。唯剩纳西族始祖崇忍利恩,为了繁衍人类,崇忍利恩历经千难到天庭求娶天女衬红褒白,以勇敢和智慧战胜了衬红褒白之父孜劳阿普神的百般为难,同衬红褒白一起返回人间,建设家园,生儿育女。生养了三个儿子,大儿子成为藏族的先民,二儿子成为纳西族的先民,小儿子成为白族的先民,崇忍利恩、衬红褒白和他们的后代过上了兴旺安宁的生活。 天一阁 需要注册的天一阁博物馆网站,备用网站,大部分资源还是可以在其他网站找到。 天一阁博物院是浙江省宁波市一座以明代藏书楼天一阁为核心的国家二级专题博物馆,成立于1994年11月。 天一閣是亞洲唯一具有四百四十年以上的歷史,一直連續發展,從未中斷重建,至今仍保持原貌原樣的家族圖書館,是我國藏書樓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天一閣締造者范欽(1506-1585)的藏書理念是厚古及今、經世致用,青睞當代文獻資料。他從多年從政、治軍的實踐出發,非常重視法律、邸抄、揭帖、招供、奏議、實錄、律令、軍令、律例、營規、國子監規、方誌、科舉錄、詩人詩文集等文獻的重要性,爲我們留下了一座珍貴獨特的歷史文獻寶庫。趙萬里先生稱 “天一閣之所以偉大,就是保存了有明一代直接史料”;顧廷龍先生“每與好友敘談,辄及天一閣往事,對東明先生廣收當時之通行圖籍,歷年既久,咸成珍本,堪稱其遠見足識爲不可及……” 外文书籍资源区 外文书籍资源区推荐的是一些全球网站,有些网站访问可能需要一些科学手段哦(访问不了并不是网站问题)。 zlibrary 古腾堡 archive standardebooks zlibrary 您通往知识和文化的门户。 每个人都可以使用。 zlibrary 网站的书籍资源非常丰富,如果你想找的书籍是近现代出版书籍,这个网站非常值得推荐收藏。 网站需要注册用户,普通用户每日限制下载书籍数量,也可以通过付费会员。 另外值得提的是Zlibrary的《请愿书》中提到,不要忘记,该项目的两名可能参与者仍被拘留。 古腾堡 古腾堡计划 (PG) 是一项志愿活动,旨在对文化作品进行数字化和存档,并“鼓励电子书的创作和发行”。 它由美国作家迈克尔·S·哈特于1971年创立,是最古老的数字图书馆。 其馆藏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公共领域的书籍全文或个人故事。所有文件都可以在开放格式布局下免费访问,几乎可以在任何计算机上使用。截至 2015 年 10 月 3 日,古腾堡计划的免费电子书收藏已达到 50,000 册。...

2024-01-28 周日 18:26:25 ·  阅读 1 分钟 ·  共 114 字 · 根叔

四大名著之《西游记》作者之争

声明:本文大部分来源其他网站的转载,无意证明什么,仅仅分享一些人的观点与佐证信息。通过批判性的阅读与思考可以了解更多的见闻,开阔见识。 虽然《西游记》这部作品已经家喻户晓,但关于作者一直存在争议,个人猜测因素很多: 时政因素:保护作者隐私(避免被文字狱) 流传因素:很难说古代流行的神怪小说 ★《西游记》作者不是吴承恩,是茅山道士阎希言师徒 原文转载来源地址 ,个人认为内容调理清晰,值得分享。 吴承恩不是《西游记》作者,真正作者也就是最后定稿人一定是陕西社科院已经退休的原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原哲学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胡义成研究员提出的茅山道士阎希言师徒(包括李春芳,李春芳极可能是阎希言弟子)。阎希言师徒一定会取代吴承恩! 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西游记》原著是没有署名的,也不知道吴承恩是怎么成为作者的,更不知道学术界对吴承恩著《西游记》发起一波接一波的强烈质疑。就连吴承恩西游记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竺洪波教授也不得不承认,《西游记》作者未成定论,请看(来源:https://www.ecnu.edu.cn/info/1095/5473.htm) 为什么至今还有一些学者故意无视事实,一口咬定吴承恩就是作者?请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当代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郭英德怎么说:(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8Mi1N5hmoNZ9EPwIGl4fzw) 下面和大家讲讲,为什么《西游记》作者不是吴承恩,一定是茅山道士阎希言师徒。 一、《西游记》作者不是吴承恩 1、吴承恩是怎么成为《西游记》作者的? 《西游记》原著是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年)金陵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以下简称为世德堂本《西游记》),作者未署名,而是注明“华阳洞天主人校”。 明清所有版本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没有一个署名吴承恩,而是其中有几个版本注明“华阳洞天主人校”。 可能因为道教内部流传,道教全真道祖师丘处机曾经写过一部《西游记》,而《西游记》又蕴含大量全真道义理,所以,明清两代道士普遍认为《西游记》为丘处机所写。直到清代中期,有人找到关于丘处机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从此弄清了丘处机《西游记》其实是一部旅游记录。 民国年间,胡适、鲁迅根据明代《淮安府志》记载吴承恩著有《西游记》,于是认定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由于胡适、鲁迅的学术地位,吴承恩著《西游记》遂写进教科书。 2、为什么《吴承恩西游记》不是世德堂本《西游记》? (1)《吴承恩西游记》是同名旅游记录,写过《西游记》旅游记录的至少发现6人 学术界对吴承恩著世德堂本《西游记》的质疑声一直不绝于耳,如章培恒发现,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八史部地理类中,《吴承恩西游记》赫然与《徐弘祖(即徐霞客)游记》等众多旅游记录并列一起! 因为吴承恩曾经从江苏到湖北蕲春荆王府担任纪善,这确实是一次西游。 吴应寿发现,徐霞客不仅写过《徐霞客游记》,还写过《徐霞客西游记》。 徐朔方发现,吴承恩同时代的张瀚也写过一篇《西游记》。 黄新卫发现,南北朝时僧人宋智猛、明代安裕州也写过《西游记》。 以上6人都写过《西游记》,但都是和神话小说《西游记》同名的旅游记录。 不仅《西游记》有同名现象,吴承恩也有同名现象。黄新卫发现,明代除了淮安吴承恩外,还有5个吴承恩,而清代有6个吴承恩。 (2)《千顷堂书目》即使分类错误,吴承恩西游记也不是世德堂本《西游记》 吴承恩支持者说发现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有个别错误分类现象,于是一口咬定黄虞稷把《吴承恩西游记》划为地理游记类也是失误造成的,《吴承恩西游记》不是旅游记录,就是世德堂本《西游记》。 即使《千顷堂书目》搞错了,《吴承恩西游记》不是旅游记录,而是神话小说,也无法证明就是世德堂本《西游记》。 因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提到《吴承恩西游记》,说明黄虞稷看到该《西游记》署名吴承恩! 而世德堂本《西游记》没有署名吴承恩,所以《吴承恩西游记》不是世德堂本《西游记》! (3)即使《吴承恩西游记》是神话小说,也无证据是世德堂本《西游记》 因为当时流传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有多个版本,如同时代罗懋登看过的《西游记》,沙和尚叫淌来僧,内容有较大不同。——即使《吴承恩西游记》是神话小说,凭什么一口咬定《吴承恩西游记》是世德堂本《西游记》,而不是罗懋登看过的《西游记》? 3、还有不少人从不同角度论证,吴承恩不是《西游记》作者。下面仅列举两个方面: (1)张小月从避讳现象论西游记作者非吴承恩。避讳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是对考证作者的一个重要判断。吴承恩曾祖父吴铭,祖父吴贞,父亲吴锐,字廷器。 在世德堂本《西游记》中,多处发现“锐”、“廷”、“器”、“铭”、“贞”字。而在吴承恩文集《射阳先生存稿》中就找不到以上诸字。同时世德堂本《西游记》中三次提到“承恩”二字:如第七回:受箓承恩在玉京;第九回:承恩的,袖蛇而走;第二十九回:承恩八戒转山林。古人对自己的名字是十分看重的,如有所称一般也用字号,像这样随便把自己名字写到小说中,并且还有点不太光彩,这有悖常理的。因此从我国古代避讳文化纲条来讲,《西游记》作者不会是吴承恩。 刘勇强也举出数例:第七回的“受箓承恩在玉京”和第九回的“承恩的,袖蛇而走”。刘勇强也认为:旧时文人,对名字很重视。这样漫不经心地把自己的名字嵌入小说中,是不近情理的。 (2)李安纲发文多篇指出,《西游记》的主题是表现道教全真道的教义,作者应该是和丘处机差不多的宗师级人物。吴承恩没有能力完成这样一部巨著。 陈洪也曾经撰文指出:一、从今本《西游记》可以发明大量全真教的痕迹,阐明在《西游记》成书的过程中有教门中人物染指颇深;二、百回本成书之前,西游故事已在多种民间宗教中流传,而其情节及人物都与教义特殊是内丹术发生了关系;三、这些民间宗教多受到全真教或深或浅的影响。因此,断定《西游记》在成书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全真教化”的环节当非牵强。 学术界对吴承恩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却没有发现吴承恩与全真教有何关联。 4、世德堂本《西游记》诞生之前,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已经早就出现,大闹天宫、九九八十一难故事已经早就具备,海州弘农县、洪州、花果山、师陀国、宝象国、车迟国、乌鸡国、女儿国等地名已经早就出现,黑熊精、黄风大王、黄袍怪、蜘蛛精、多目怪、狮子精、牛魔王、铁扇公主、九头附马、蝎子精、红孩儿等妖怪已经早就出现,李天王、那叱、眉山七圣、灵吉菩萨、镇元大仙等仙佛已经早就出现,书中的车迟国与道士斗法割头、下油锅、柜中猜物的故事情节,以及阿傩、伽叶向唐僧索要人事不成、打发无字之经等故事情节,也并非作者原创,而是之前已经早就具备。 请看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有: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当便改呼为猴行者。 元代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唐僧托生于海州弘农县陈光蕊家,陈光蕊赴洪州上任,被水手刘洪杀害,唐僧顺江漂流,被金山寺僧人搭救,长大后报仇,赴西天取经。 花果山孙悟空“盗了太上老君炼就金丹,九转炼得铜筋铁骨,火眼金睛”,“偷得王母仙桃百颗”,李天王率那叱、天兵天将、眉山七圣捉拿孙悟空。 孙悟空收服猪八戒、沙和尚,一起取经。 明初《永乐大典》残卷保存有《西游记》片段梦斩泾河龙,与世德堂本《西游记》几乎一致。 曹炳建介绍明万历二年(1574)《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手抄本,其中有“师陀国、黑熊精盗锦兰袈沙、八百里黄风大王、灵吉菩萨……宝象国、黄袍郎君……镇元大仙献人参果……蜘蛛精……多目怪……车迟国……乌鸡国,文殊菩萨降狮子精……牛魔王、铁扇公主、九头附马、女儿国、蝎子精”等等。 陈毓羆介绍元代大德十一年至明代嘉靖九年之间(1307年-1530年)的《佛门取经道场·科书卷》及《佛门西游慈悲宝卷道场》,其中有火焰山、黑风洞、黄袍怪、蜘蛛精、红孩儿、大力王、女人国、子母河等名称,车迟国与道士斗法割头、下油锅、柜中猜物的故事情节,惠安和尚索要金银未遂以假经冒充等等,还提到“九九灾难受苦辛”。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是前人写的《西游记》,怎么变成吴承恩写的? 有专家说吴承恩在过去流传的西游记故事基础上整理、发挥的,那么,吴承恩整理、发挥,有什么意义? 有专家说吴承恩对朝政不满,借西游记发泄不满,如大闹天宫反映了吴承恩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向往像孙悟空那样与封建统治阶层抗争。——故事情节几乎都是前人创作的,如果借西游记发泄不满,那也是前人发泄不满,和吴承恩有一毛钱关系吗?吴承恩能借西游记发泄一丝不满吗? 有专家说吴承恩在连云港花果山产生创作火花,于是把花果山写进西游记,连云港于是打造了国家5A级旅游景点。——明明花果山早在宋代、元代的西游记故事就已经有了,怎么变成了吴承恩写进《西游记》? 二、“华阳洞天主人校”世德堂本《西游记》,校订者一定是茅山道士阎希言师徒 1、世德堂本《西游记》为什么未署名作者,而是注明“华阳洞天主人校”? 世德堂本《西游记》只是在过去版本基础上校订,所以未署名作者,而是注明“华阳洞天主人校”。 2、华阳洞天是什么地方? 检索古籍文库,无论唐宋元明哪个朝代,无论道教经典还是文人墨客作品,数百条检索结果,华阳洞天都唯一指的是茅山,没有一个例外。不服的可以自己检索,看能不能找出例外。 3、华阳洞天主人是谁? 胡义成研究员率先指出,结合华阳洞天对应茅山,以及世德堂本《西游记》和全真道的紧密关系,华阳洞天主人应该是茅山全真道士阎希言师徒。茅山过去没有全真道派,是阎希言来到茅山传播全真道。所以,华阳洞天主人只能是阎希言师徒,而不是茅山其他道士。 4、黄新卫发现更多证据指向阎希言,非阎希言不能解释诸多谜团 (1)世德堂本《西游记》中关于武当山的详细描写,揭示作者必须去过武当山。 阎希言来茅山之前长期在湖北均州武当山(传说真武祖师修行处)修行,阎希言还在均州汉江边修建真武宫。所以世德堂本《西游记》中出现孙悟空去武当山向真武祖师般救兵的故事情节,以及对武当山的详细描写。 (2)世德堂本《西游记》中出现均州刘全进瓜故事,揭示作者必须长期在湖北均州生活。 刘全进瓜故事最早出现在元代杂剧《刘泉进瓜》,但是剧本内容已经遗失。现在各地还流传刘全进瓜的戏剧、故事、孝歌,内容有较大出入。 如很多戏剧、故事、孝歌并未提到刘全、李翠莲是均州人,有的说是山东曹州人,有的说是陕西户县人,秦腔传统戏《李翠莲上吊》说是陕西长安人等等。曹州刘全进瓜故事没有唐御妹李玉英,而是景春公主。户县刘全进瓜故事也没有唐御妹李玉英,而是名字相同的李翠莲公主。秦腔传统戏《李翠莲上吊》甚至没有唐御妹李玉英对应人物,李翠莲不是借尸还魂,而是直接复活,被唐王认作御妹。 近年来武当山南神道发现《刘全进瓜》手抄本,与世德堂本《西游记》中的故事最吻合:刘全、李翠莲都是均州人,都有唐御妹李玉英。 均州刘全进瓜在鄂西北是以待尸歌形(又称丧歌、孝歌)式存在的,待尸歌是死者下葬前几天,亲属夜间守灵时才唱的。待尸歌平时是不能唱的,被认为不吉利。 不是长期在武当山生活的阎希言,而仅仅是到武当山游玩过几天的人,几乎不可能听闻到均州刘全进瓜故事。 试想,吴承恩或其他人选即使到过武当山旅游,他们会为当地死者守灵吗? 而阎希言是道士,据记载,鄂西北民间死者家属会请道士为死者超度。 可以说,除了阎希言,就不可能从其他作者人选中,找出第二个参加均州死者葬礼的人。 即使吴承恩或者其他人选到过均州武当山,有机会听闻均州刘全进瓜故事,也没有理由按照这个版本写进《西游记》。因为,各地流传多个版本的刘全进瓜,吴承恩或其他人选有什么理由偏偏要把均州版写进书中? 华阳洞天主人、全真道、均州刘全进瓜,能同时解释这三点的,只有阎希言!...

2024-01-08 周一 15:00:00 ·  阅读 6 分钟 ·  共 1094 字 · 根叔

中国古代文学:三言二拍

中国古代文学:三言二拍 “三言”: 是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二拍”: 《初刻拍案惊奇》和 《二刻拍案惊奇》 《今古奇观》: 姑苏抱瓮老人-今古奇观 冯梦龙著三言 喻世明言 《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又称《全像古今小说》,是中国明末清初作家冯梦龙编撰的小说集,大约出版于明朝泰昌、天启年间(1621年左右)。 与其后出版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被称作“三言”。更与后来凌濛初在“三言”的直接影响下撰写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并称为“三言二拍”。 今日所说的《喻世明言》指的是原《古今小说》四十卷本。今存版本,有藏于日本尊经阁的天许斋《古今小说》原刻本与藏于日本内阁文库的天许斋《古今小说》复刻本,但都残缺。现代的王古鲁对此两版本予以拍摄成胶卷,互相补充,拼成较完整的版本,1947年由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根据胶卷排印成铅印版,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重印。1958年许政扬以重印本为底本,参考《清平山堂话本》和《今古奇观》加以修订,并删节了其所谓的“庸俗”和“低级趣味”的内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本。[3]这个版本又被香港中华书局及台北里仁书局翻印。 1955年,现代的李田意至日本将《三言二拍》拍摄成胶卷,1958年台北世界书局将《三言》的胶卷直接影印出版,三民书局据此出版铅印本,没有删节。 《喻世明言》各篇小说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主题涵盖爱情、婚姻、朋友情义等。其中“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谴责了负心男子对爱情的不忠;“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描写了对失身妻子旧情难忘而破镜重圆;“羊角哀舍命全交”、“吴保安弃家赎友”、“范巨卿鸡黍死生交”等则歌颂了不计生死利害而忠于友情的精神;而“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木绵庵郑虎臣报冤”、“杨八老越国奇逢”则触及了异族入侵、权臣误国等现实政治题材。《喻世明言》还收录和改编了一些历史传奇故事,例如“晏平仲二桃杀三士”描写了春秋时期齐国晏婴的智慧,其南橘北枳、二桃杀三士的故事都是著名的历史典故。 警世通言 《警世通言》是明末清初作家冯梦龙的白话小说集,初版于天启四年(1624年),与《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被称作“三言”。更与后来凌濛初在“三言”的直接影响下撰写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并称为“三言二拍”。 今存版本,有金陵兼善堂本,日本名古屋蓬左文库与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的仓石武四郎文库各有一本,台北的国家图书馆(原名中央图书馆)另有一种40卷足本。近代有人对兼善堂本传抄,1936年由上海生活书店世界文库根据传抄本排印成铅印版,郑振铎校注。1956年严敦易以世界文库本为底本,参考三桂堂本(只剩36卷)加以修订,并删节了其所谓的“不甚适合于广大读者”的内容,重作注释,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新本,数年后严敦易注释本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个版本有被香港中华书局及台北里仁书局翻印。 《警世通言》共有40卷,每卷为一篇短篇小说,收录的是宋元的话本以及明代的拟话本,其中如《陈可常端阳仙化》、《崔待诏生死冤家》等宋元旧作占了将近一半。 在主题方面,爱情描写在《警世通言》中占了很大比例,包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玉堂春落难逢夫”等名篇,其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最高成就”。而“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李谪仙醉草吓蛮书”都刻画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醒世恒言 《醒世恒言》是中国明末清初作家冯梦龙的白话小说集,初版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 与《喻世明言》、《警世通言》被称作“三言”。更与后来凌濛初在“三言”的直接影响下撰写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并称为“三言二拍”。 今存版本,有金阊叶敬池本,藏于日本内阁文库。近代有人传抄叶敬池本,1921年上海生活书店世界文库根据传抄本排印成铅印本,郑振铎校注。1956年,顾学颉以世界文库本为底本,参考衍庆堂本(只剩39卷)和《今古奇观》加以修订,并删节了其所谓的“个别色情描绘的字句”,而且删去了第二十三卷,重作注释,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新本;数年后,顾学颉注释本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个版本有被香港中华书局及台北里仁书局翻印出版。 《醒世恒言》共有40章(称卷),每章为一篇短篇小说。其编纂年代晚于《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元代旧作只有七篇,少于前两部书。 《醒世恒言》所收录的大部分是明代作品,其中可能有冯梦龙自己的作品,有人认为“大树坡义虎送亲”、“陈多寿生死夫妻”、“佛印师四调琴娘”、“赫大卿遗恨鸳鸯绦”、“白玉娘忍苦成夫”、“张廷秀逃生救父”、“隋炀帝逸游召谴”、“吴衙内邻舟赴约”、“卢太学诗酒傲王侯”、“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黄秀才徼灵玉马坠”等篇,可能就是冯梦龙所著。 《醒世恒言》作品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及民间传说,内容涉及官员昏庸、城市手工业者生活、婚姻、爱情等,其中的“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卖油郎独占花魁”、“灌园叟晚逢仙女”都是佳作。 凌濛初著二拍 初刻拍案惊奇 《初刻拍案惊奇》是中国明朝的短篇小说集,明末凌濛初所著,是在“三言”的直接影响下写成的短篇小说集。 《初刻拍案惊奇》完稿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次年(崇祯元年)由尚友堂书坊刊行,共四十卷,为四十篇独立故事。但原本已失,今所见最早且最为完整的版本是藏于日本内阁文库的尚友堂刻本,全书三十九卷,缺第二十三卷。今本第二十三卷和《二刻拍案惊奇》相同。 《初刻拍案惊奇》全书四十卷中中唐九篇,宋七篇,元六篇,明十三篇,不确定时代者五篇。其故事内容主要取材于《太平广记》、《夷坚志》、《剪灯新话》、《剪灯余话》等书,是明朝社会的写照,大多反映婚姻自主,因果应报等思想,凌濛初深受冯梦龙影响,其初刻自序曰:“独龙子犹(冯梦龙)氏所辑喻世等书,颇存雅道,时著良规,一破今时陋习。” 二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是中国明朝末年出版的短篇白话小说集,为凌濛初编著,是在明代凌濛初在“三言”的直接影响下写成的短篇小说集,和先前出版的《初刻拍案惊奇》并称“二拍”,和冯梦龙的“三言”齐名。 《二刻拍案惊奇》初版刊行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全书共四十卷,为四十篇独立的故事。其中春秋一篇,宋十四篇,元三篇,明十九篇,不确定时代者二篇,另有“宋公明闹元宵”杂剧一篇。 《二刻拍案惊奇》一书于清末已亡佚于中国,仅日本内阁文库藏有一部,1956年王古鲁依日本写录抄书加注,1957年5月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 《二刻拍案惊奇》,1958年台北世界书局据明尚友堂二刻本排印。 《二刻拍案惊奇》,1955年李田意摄影内阁文库本,1960年(民国四十九年)6月由台北正中书局排印出版。 后明末抱瓮老人(真名不详)鉴于“三言”、“二拍”卷帙浩繁,不易购得,且良莠不齐,故选出佳作四十篇编成《今古奇观》,大获读者的欢迎。 姑苏抱瓮老人-今古奇观 《今古奇观》是中国明代末年短篇白话小说集。姑苏抱瓮老人编。是冯梦龙《三言》和凌濛初《二拍》的合辑。 《今古奇观》全书四十篇,选自冯梦龙之“三言”(《喻世明言》八篇、《警世通言》十篇、《醒世恒言》十一篇)、凌濛初之二拍(《初刻拍案惊奇》八篇、《二刻拍案惊奇》三篇)部分作品,刊行于世。编者对各篇作了一些文字上的加工。在选取标准上,大致有四:“一曰著果报,二曰明劝惩,三曰情节新奇,四曰故典琐闻,可资谈助”。 清朝初年,三言和二拍曾湮没不彰,《今古奇观》成了流传最广的古代白话小说集,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目录 ​ 第一卷 三孝廉让一产立高名 ​ 第二卷 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 第三卷 滕大尹鬼断家私 ​ 第四卷 裴晋公义还原配 ​ 第五卷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 第六卷 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 第七卷 卖油郎独占花魁 ​ 第八卷 灌园叟晚逢仙女 ​ 第九卷 转运汉巧遇洞庭红...

2024-01-05 周五 15:35:36 ·  阅读 1 分钟 ·  共 164 字 · 根叔

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几乎无人不知,但读完原著的人似乎并没有那么多。如果只看过电视剧并没看过书籍,那真的算不得了解,毕竟拍成电视剧的也只是部分章节内容而已。 《西游记》主要描写了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故事情节虽然虚构,但却能看到现实生活中人物的身影。 经典就是经典,虽然是讲故事,却可以在故事中蕴涵丰富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有的人求而不得,有的人随波逐流; 有的人任劳任怨,有的人拈轻怕重; 有的人刚正不阿,有的人满口道德; 还是来品一品《敢问路在何方》的歌词吧 作词 : 阎肃 作曲 : 许镜清 你挑着担 我牵着马 , 迎来日出 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 成大道 , 斗罢艰险 又出发 又出发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一番番春秋冬夏 , 一场场酸甜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 , 路在脚下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一番番春秋冬夏 , 一场场酸甜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 , 路在脚下 你挑着担 我牵着马 , 翻山涉水 两肩霜花 风云雷电 任叱咤 , 一路豪歌 向天涯 向天涯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一番番春秋冬夏 , 一场场酸甜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 , 路在脚下 网友评论唐僧路过女儿国: 悠悠不尽长江水,缠绵难断儿女情。 纵马决然三藏走,回眸温柔真情留。 风郁日忧杨柳依,女儿登楼独望西。 试问御弟何时去,纵马离城已万里。 不怨今生身未许,甘信来世缘能续。 闻一声御弟,我知,芳心已许; 叹一声空门,你知,此生难续; 望一眼回眸,可知,誓言不虚? 一些来自网友评价,非常适合带着背景音乐: 去掉你的棱角,把你变成佛,杯具故事啊! 自由自在多好,最后成了佛,每天只能泯然众仙,吃不得,乐不得。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 扯淡阿…趁年轻到来之前没读过才是悲哀的呢。经典永远值得回味。 可与《红楼梦》并肩的文学大成之作。解读不知道多到哪里去了,作者是吴承恩还是丘处机还是其他人到现在也没到底搞清楚,但是实实在在的文字,让人忍不住喜欢,越读越会发现很多文学文字的乏力。 “你紧闭双眼,还说什么四大皆空?你若真的四大皆空,为什么不敢睁眼看我?你若真的睁眼看看我,我不相信你会两眼空空。” 猿猴道体假人心, 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圣齐天非假论, 官封弼马是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 紧缚牢拴莫外寻。 万相归真从一理, 如来同契住双林。 意境深远,旷世之作,静下心来听,仿佛看见了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人生成败、荣辱兴衰………… 资源链接 公众号: 根号二书屋 关键词: 四大名著 作者之争 《西游记》活字印本,中文,16世纪。...

2024-01-05 周五 15:35:36 ·  阅读 1 分钟 ·  共 119 字 · 根叔

局外人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什么

阅读 1 分钟 ·  共 1 字 · 根叔